《閎議》訪談節目由《中國科學院院刊》與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出品,通過采訪兩院院士及專家學者,深度探討邁入“十四五”的中國社會在各領域的發展前路。以客觀、精準的解讀,科學、前瞻的思考,為站在“兩個一百年”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發展破題解惑,為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智慧力量。

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給世界的變化已初現崢嶸,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我國對外開放的九宮格前沿,在此地的高校應如何把握機遇、迎勢而上,打造新的科學教育體系?如何加強國際間高層次科研交流與對話?對此,《閎議》節目組專訪了香港科技大學(廣州)創校校長、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、大灣區科學論壇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倪明選。

中國網: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已成為改變未來兩大引擎。您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有哪些預期?在此背景下,大個人空間灣區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?

倪明選: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要素來驅動的。第四次科技革命應該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人工智能,它改變了什么,取代了什么?取代了我們的大腦。每次科技革命都帶動了一個新的產業發展,也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式、思維的方式。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力才剛剛體現。 我秘書很多的工作基本就被取代了,我們用ChatGPT以后,她自己都認為工作快保不住了,她平常要幾天做完的事情,現在一兩小時做完了,這是一個簡單的例子。

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,我想灣區高校還是不夠多,講到科技創新人才,跟京津冀相比,高校還是相對少一點。所以港科大有機會在廣州建立一個新的學校,還有其他的學校也陸續成立。我想,人才培養,才能帶動科技的創新。

中國網:作為大灣區科學論壇戰略咨詢委員會的委員,您對于大灣區科學論壇如何推動科學合作領域發揮作用,有怎樣的建議?

九宮格明選:做科研是無國界的,我是從美國留學回來的,我們的人才也是從全世界請到我們學校來的。我們希望與全世界的科學家一起探討一些全球挑戰性的問題。港科大到廣州成立學校,我們在廣州的校園與在香港清水灣校園進行合作,這是很自然的;與香港的很多教授、科學家合作也是必然的,與內地的高校合作,包括與中國科學院合作,我們很早就做了,包括與全世界的合作。

大灣區科學論壇,請到世界級的很多科學家到這邊來跟我們交流,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,讓我們的老師和學生,包括灣區所有的老師和學生,能夠跟世界頂級的、包括內地的科學家有個交流的機會,這對我們科學提升、往前走是很重要的一步,大家共同探討新的問題,認識一些新的科學家。我也希望有這個機會請一些世界級科學家到大灣區科學論壇,能到我們學校開展講座,跟老師和學生交流,這都是相當好的機會。

中國網:香港科技大學(廣州)立足大灣區,位于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。您作為學校的創校校長,認為學校應該如何發揮自身優勢,加強與國際前沿領域的科學與教育交流?

倪明選:2022年6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《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》(簡稱《南沙方案》),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振奮人心的。那一天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,就是港科大(廣州)去籌轉正。

港科大有機會到廣州來辦一所學校,我們當時家教場地在考慮的是要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。可以很簡單地把一些重要的學科,如物理、計算機、生命科學復制到廣州來,可是我們覺得這意義不大。我們想兩件事,第一,有哪些是我們過去想做一直沒有做的,現在有機會,要不要做。第二,我們在內地辦一所大學,要做哪些學科,是國家有需求的。創新是我們的基因,作為一所科技大學,一所硬科技學校,我們該做什么?

我們其實想到三件事:第一是交叉學科。所有世界知名高校都在講交叉學科重要,交叉學科講很好小樹屋講,做很難做到,為什么? 因為學術架構跟考核機制影響到深度有效的交叉學科合作。可是世界上重要的挑戰性的問題,不是靠單一學科可以解決的。例如碳中和,現在講低空經濟,各種海洋工程,這都是一些非常有挑戰性的問題,這不時租是說讀物理、計算機、讀生命科學可以解決的,必須不同領域合作。所以我們就想要做交叉學科,所以港科大(廣州)沒有物理系、計算機系、生物化學系,有的都是一些重要領域,例如有微電子,做芯片的,有先進材料,能源、智能制造、智能交通、機器人、生命和生物工程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物聯網,還有一個我最喜歡的叫計算媒體與藝術。如果我們科技大學做藝術,絕對比不過其他傳統的藝術類學校,所以我們作為藝術跟技術的整合就太漂亮了。我們做科技政策、城市規劃,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東西,是交叉學科,鼓勵不同領域的一起來做,學校打破條條框框。

我們學校是沒有邊界的,鼓勵每個老師跟不同領域的老師合作。我們學校分配老師辦公室是怎么分配的?你們都讀過大學,物理系、醫學、計算機,不同大樓不同院系對不對?我們學校的辦公室是隨機分配的。當時我這樣做全校反對,每個系(學域)主任都說我們系(學域)應該在一起,我說不應該,目的就是要交叉學科,要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。辦公室就在隔壁,交流、吃飯在一起,合作火花就出現了。現在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好政策。

第二,我們做的(有特色的)是怎么樣去培養學生。孩子們讀書讀得很辛苦,天天模擬考,解問題是一流的,可是創新能力不足。問題出在什么地方?我們教育方法是有問題的,所以教育方法必須要改。

我們教育學生并不是只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還希望孩子們能夠探索一個領域,擁有提出新問題的本領。

我們(學校)學生的資源是相當優秀的。很多東西老師PPT一放,(學生)一看就懂了,就不必再念(PPT)了。你要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,不要把孩子越教越傻,孩子其實比你聰明。

在教學改革里面,我們的最大阻力是老師,因為老師是(接受)傳統訓練的,想用舊的方法來訓練未來的學生。我們的老師來這邊上任,在教課之前老師先要上課。我們培訓他們如何上課,教他們不同教學的方法,怎么樣培養孩子對學習有熱情,這是很重要的,培養探索新問題的能力、表達能力、團隊合作能力、動手能力。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創新教育、創新人才培養。

第三,我們做科研目的是什么?它的影響力怎么體現?做科研的目的一是做基礎科研,十年磨一劍;二是要做應用科研,解決目前重大的難題。我們講4個面向: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經濟主戰場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,這些都是科研的目的。所以我們學校很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,不管是創業,與企業的合作,我們學校高度重視。

總結來看,我們學校在這三個方面比較有特色:第一是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,第二怎么培養創新能力學生,第三科研成果是怎么去體現出來。

中國網:您剛才談到了積極推動創新的教學方法。在培養青年人才的過程中,您認為,應該如何塑造他們的科研品質?

倪明選:講到科研品質,我們孩子們在小學、初中、高中階段,都希望培養他們對科研的熱情,這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好。我想高三到大一大二是年輕教學場地人創意思想塑造最好的時候,很多學生考上大學玩游戲去了。我們要培養高中生、初中生對科學的熱情,培養他多問為什么。

我每次收博士生,都問你為什么要讀博士?有學生覺得好多人都讀博士去了,好像不讀博士對不起自己一樣。我問他第二個問題,你讀完博士要干什么?90%的學生都說我將來要當教授。我現在看到成為企業家越來越多了,想創業的比以前多了。所以我也跟這些學生講,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去讀博士。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人,高級工程師、專業人才。所以說(博士生)第一個對科研有熱情,第二個要想你需不需要讀博士。

當然決定走這條路,要看怎么培養學生,包括創新想法等等。我認為博士生應該自己想題目,一代應該比一代強。博士應該有他的好奇心,然后有一定的基礎,培養這種博士才有意義。當然還有很多科學道德,比如像人工智能,哪些能做、哪些不能做,不能做違反世界的東西。

(本期策劃:楊柳春、王振紅;編審:楊柳春、王振紅、王虔;編輯:王虔、武一男。出品:《中國科學院院刊》、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)